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新保守主义与水墨发展战略(2)

时间:2010-06-20 15:53 来源:《美术批评概论》第六讲 TAG标签: 点击: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在后冷战时代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与经济冲突,事实上在大多数冲突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冲突。中美当今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人机、知识产机、贸易和武器扩散等方面,其中人机问题实际上是传统意识形态斗争的延续。美国的很多学者和战略家认定中国是在专制的意识形态之下,一个专制的、共产主义的、且不断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大国的中国,在世纪经济重心转向亚太世纪的总体背景下的复兴,将极大地威胁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因此对中国的遏制、围堵,甚至肢解,是解除西方这一恶梦的良策,并且这个战略已从苏联的解体上得到历史的映证。苏联的解体不仅解除了对西方的一个威胁,而且还为对付任何潜在的敌人增加了一个战略伙伴——俄罗斯。
新保守主义即以当代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主义为背景,回归传统亦意味着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新保守主义的文化战略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是作为参与全球文化(经济)角逐的有效武器与手段(如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传统与集体主义),其二是重整文化礼仪,确保文化身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民族主义没有得到它应有的位置。自新时期以来,在主流文化中,民族主义被爱国主义所遮蔽,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很多共同的因素,但在政治宣传中,它更多地体现为国家、制度与执政党,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磨难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整个80年代都处于一种政治批判的情结中,很难与这种宣传形成共识。在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虽然争取政治民族、思想解放、学术自由与人格自由是运动的主流,但其内核是以西方化为参照的现代化运动,而反传统则几乎构成了这一运动的主体。全盘西化的思想不仅渗透到学术与艺术的各个门类,而且还波及到大众文化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五四以来,中国经历了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民族意识日益强化而传统文化逐渐减弱的过程,但传统文化一旦断裂,民族意识也就无法依存,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礼仪或仪式在中国现代社会几乎起到重要作用,致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起点上,根本不可能象日本或韩国那样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恶果正在90年代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社会中体现出来。拜金主义至上、首先风气败落、欺诈腐败成盛行、社会行为无序、精神信仰无所归宿。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丧失了民族精神与民族身份,如果面对遏制与围堵我们还陷在新殖民文化与文化阿谀主义之中,那最终也将丧失我们自身的(经济)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
民族主义以一种普遍的民族意识为基础,它以共同的地域、种族、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核心,最终以一种民族国家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民族主义有其进步的意义,也可能成为消极的或反动的力量。所谓民族身份则是通过其各种文化形态来确认的,而文化形态是以具体的符号形式体现出来的。无数的符号构成了民族文化生态的“生物链”,一旦这个生物链发生断裂,即文化符号的消解,民族身份也就无法确认,最终是民族本身的生存危机。在传统社会中,传统文化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自然增长与消亡,而在开放的环境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就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都不是从自身文化传统中派中出来的,而是以西方现代文化为武器来摧毁中国的封建制度及其文化,这种突变式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这与西方社会从原始资本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的进程,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主义运动的漫长历史变化,经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自然衔接的过程大不相同。无可否认,这种以西方化为参照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消解为代价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所深重危机中,在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下,传统的文化保守势力面对激烈的文化批判和思想解放运动是无所作为的。只有到了当今,中国综合国力空前增强,正逐步走向一个经济大国,几代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的时候,才会看到我们还要为重整传统文化付出多大的代价。中国经济起飞与冷战的结束是一种历史的偶合(在8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期,在某种意义上也得益于冷战格局),昔日的战略伙伴顷刻转变为冷和平或后冷战的对手,而在文化战略上双方又处于极不平衡的地位,一方挥舞着西方的文化权势,另一方还陷在西方化的泥淖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主义凸现出来,走出了官方哲学的藩篱,成为一种知识分子的共识,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文化自觉,也是为维护中国的大国地位,确保民族的利益空间而制定的长远文化战略。
民族文化身份是以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体现出来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礼仪。水墨画在中国历史上不只是单纯的造型艺术样式,而是这种社会文化礼仪的一部分。这是水墨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保守主义条件下成为它的独特优势。在80年代的现代艺术运动中,水墨画经历了一次二律背反的裂变,它一方面和油画、雕塑、版画等门类艺术一样融入了一个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参照和目标的运动,反映出解构传统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浓厚的传统情结,无论是抽象水墨、表现水墨,还是从水墨画中衍生出来的装置与行为,都在以各种形态体现着对传统的重新解释,甚至在对作品的阐释中,仍然以非传统样式的传统价值为中心。这即是说,在评价一件水墨作品时,无论其形态怎样背离了传统水墨画的原型,但一个基本批评标准仍然是它与传统绘画及文化的关系,这种倾向在目前的装置与行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新水墨画运动的出发点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笼罩之下的形式主义或前卫主义,在本质是一种向内的解构传统的文化反叛。新保守主义是在确认新水墨画运动成就的基础上,为争夺国际文化制高点的向外的主动出击。
就水墨画发展战略而言,新保守主义意味着前卫主义作为主导策略的终结。以油画和雕塑为例,前卫主义标志着形式先决,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直至放弃架上,走入观念(走到观念的尽头是否还向架上回归,是另一个问题)。这种策略对现代水墨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其他画种上出现过的实验几乎都在水墨画上演练了一遍,但其力度远不能和油画相比。西方现代艺术以现代工业设计和现代视觉经验为基础,并继承了西方古典艺术的结构与色彩训练,在媒材的操作及视觉感受的强度上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步,甚至装置与行为艺术的出现也与后工业社会的传媒文化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水墨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嫁接缺乏这种自然生发的过程,形式上的革新仍以西方化的价值观念为前提,而媒材自身的特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象油画和雕塑那样更密切地结合现代工业设计和视觉经验。事实上,自五四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守旧与创新的两条主线,尽管在两条线上都有大师出现,但守旧派基本上没纳入现代艺术的轨道,因而被某些人称为“穷途末路”的艺术;而在创新派的笔下,传统水墨的解构却是以加速度进行的,这从另一方面加速了水墨画另一种形式的危机。但是不论水墨画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位置如何,水墨画作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和文化礼仪,其媒材本身构成了水墨画的本质特性,是不可互换和替代的,它是中国“文化生物链”中的一环,这是具有象征性的,一旦水墨媒材失落,也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生态灾难”的降临。 (文:易 英/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城市 水墨 现代性
  • 走向开放、走向现代、走向多元——关于中国画
  • 重要的不是艺术
  • 意派——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
  • 艺术必须死亡?
  • 虚拟空间:当代水墨画中的空间与结构
  • 我看现代水墨
  • 水墨性话语与当下文化语境
  • 水墨新表现——都市的欲望
  • 水墨媒介的当代转换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