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浅谈笔墨的抽象美

时间:2010-06-12 14:29 来源:《美术》 1982年07期 TAG标签: 点击:

艺术在于表现生命的节律,在于表现生命最深层的律动。这种难以言状的心灵的律动,往往是借助抽象的形式来表述的。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书法绘画中笔墨的韵味,都是生命律动的象征。中国人论诗“在心为志”,论书言“心画”,论画强调‘心源”。孙过庭说过“波澜之际,已浚发灵台”。可见艺术是要强调“心灵”的作用,而心灵的作用每个时代都有其共性所规定的主旋律。原始彩陶园柔的曲线美所体现的原始母系社会的母性价值;商周钟鼎葬器沉雄浑穆的直线美所体现的贪婪饕餮的奴隶主气质,就是一代生命情绪在抽象的形式上的体现。借助抽象的形式节律来体现人的生命律动,体现一个时代的脉搏,它是贯穿中国艺术史的主线,亦是中国绘画的渊源所在。
人类在幼年时代所流露的绘画心理,东、西方有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用线来描写心灵。我们在儿童的绘画中也看到类似的现象,不管用线勾画出什么样的物象,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抽象的手法:都是依照自己心灵的愿望改造着审美物的原型,依照感情的波叠创造各种律动的抽象形式。绘画的发展,东、西方从“表现”和“模仿”的界限上分道扬镳了。西方模仿自然真象,体现了希腊人的观念,产生了和谐均衡的人体雕刻。他们的绘画经过了艰苦曲折的道路,直到十九世纪方从画室走向外光。画家们开始表现大自然绚丽的色彩对他们的感染,这种绘画表现是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生活在画家心灵上的折光,但仍然局限眼睛所看到的。直到后期印象派的塞尚及野兽派的马蒂斯,才在绘画上直接发抒了“心灵”的律动,是受了东方绘画的影响。然而中国绘画却走着自己的路子,一直沿用着线的艺术技巧,发展了线的美学价值,用抽象的点线节律表现中国宇宙生命的律动,表现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产生了中国式的绘画传统。
中国绘画的发展,笔墨是一个关健。当然,除笔墨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如先秦文化儒道哲学以及传统伦理观念对绘画的制约,书法的发展对绘画的形响,以及毛笔宜纸在制作上的发展等等。这里主要论及中国绘画笔墨的抽象性和它的美学价值。
笔墨是指点线的使转和水墨的变化。古人论笔墨:“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我个人认为,“形质”自然是指容观的审美对象。但,从中国绘面笔墨的发展的主要方面看,从未把“形质”放在笔墨要表现的首要和唯一的地位。墨亦未必是阴阳的光影感。就人物十八描而论,“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所体现出春蚕吐丝和流动舒展的线条美,已脱离了衣服的“形质”,变成了一种心灵的流露,一种生命的律动感。就其命名是美学愈义的。山水画中元代王叔明纤细柔健的牛毛皴,清代石涛变幻多端的苔点,也很难说它们表现了树木山色的“形质”。石涛有一段对苔点的精辟论述:“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遭没味点,有有笔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这变幻多端的笔,轻重疾徐的点、干湿浓淡的墨,是情感的节奏,是心灵的歌声,是音乐的旋律。
线条的韵味、苔点的节奏,它们的内含是合乎宇宙内部生命运动的规律的,那是画家在物我两化的境界中直接发抒出来的,因而带有很大的潜意识性,所以笔墨是主观的,是表现的,是有我的,而不是模仿的。
“模仿”的绘画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具有模仿因素的绘画还是存在的,比如宋代院体画,强调研究生活的真实,注意表现物的形质。“孔雀升高必先举左”甚至注意到生活细节的真实,可是就其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而言,亦未必全然是模仿。范宽所塑造的山水真境,“千岩万壑之状,使观者恍然如行山阴道中”也在点线形式上初步形成了以皴点为基础的抽象程式。
抽象的笔墨,往往要借助审美对象的某些大体轮廓和结构而存在,不论轮廓结构的准确程度如何,抽象的因素多少,但都不是以模仿审美对象的形体质感为目的。这就有一个抽象的笔墨和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王朝闻《美学概论})),人们所感受到的客观审美对象,其实已经不是客观物的本身,而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情人眼中的美,就是人的审美评价。它反映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不是对审美对象的“模仿”。画家心灵的内涵决定他对审美对象某些精神特征的取舍。这种与审美主体相契合的精神特征,是画家笔墨表现的一种启示。当这种启示与画家情绪的节奏、笔划的使转互相交融时,物的轮廓结构的变异服从了笔墨的运动节律。欧阳修曾说过:“古画画意不画形”,晁以道云:“画写物外形”可见从宋代开始,在理论上已开始探索绘画的本质不在“仿’而在“表现”。元四家的倪云林也说他的画是“聊写胸中逸气”。更可见,绘画从模仿自然真实中解放出来,将主观情绪个性气质直接表露在笔墨的表现上,这是绘画的一个大发展。
作为审美理想所体现的抽象的笔墨和画家的心理因素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知道,生理欲求和社会欲求是人们藉以进行社会实践的根据。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塑造着自己的感情素质,正如《左传》所云:“喜生于好,怒生于恶”人们对待事物的好恶观决定其感情发展的趋势。由此所派生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情绪在时间的推移下是有节奏地发展的。一部乐章舒展的慢板和华彩乐段的交替变幻形成了乐曲的旋律,或为沉雄庄重的进行曲,或为轻盈愉快的抒情曲,俱展示了作曲家的情绪的发展过程。画家作画时笔墨的轻重疾徐、干湿浓淡的变化节律也同样展示了画家对物之好恶所产生的情绪节奏。“一切的艺术都是倾向音乐”(派脱)笔墨就是凝固在点线墨韵上的音乐。八大的“歌喉”怪异而悠长.苍古而不群。我们从八大的笔里中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心灵。石涛则有时豁然长啸,有时妻然悲鸣,有时俯槛低吟,有时昂首高歌,我们亦从石铸所创造的笔墨中看到了他出入世界的矛盾心理。
人的审美意识有着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这是人们的个性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的画家在追寻着最能体现他心灵的笔墨趣味。这种笔墨的个性是笔墨对画家审美的“愉悦性”所规定的。审美活动是人的高级感情活动,当笔墨出现的时候,画家的大脑接受了视觉感官所传递的信息,最初出现的笔墨痕迹呈现在大脑“荧光屏”上。由于这种笔墨信息的出现,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并且引起了储存在大脑皮层的旧有的信息的兴奋,造成了一定的反射条件,激起了画家对他所经历的事物的好恶感情的悄绪再现.再现的情绪又促使大脑的兴奋中心和功能感官的活跃,这种活跃促使着笔墨沿着情绪的规定性运动,情绪的节奏韵律被准确地在笔墨中纪录下来。此时画家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愉悦,这就形成了风格多样的笔墨审美主调。
笔墨的抽象如诗的含蓄吟咏。诗论强调“妙在酸咸之外”、“象外之韵”,在含蓄冲淡藏而不露的境界中撩人心绪。一种审美主调所表达的情绪节律往往给人以较宽阔的审美领域。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素质对笔墨所提供的节律进行想象性的再创造,耐人寻味的笔墨也就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同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一曲具有欢快旋律的审美主调,其“欢快”所提供的审美感受是有着广阔天地的。人们不必去寻找什么样的具体“欢快”却已浸沉在自己的欢快之中了。这就是抽象的音乐旋律艺术感染力的所在。“石不能言最可人”笔墨的“抽象”给人以各种情绪的感染,使人得到美感享受,至于笔墨所借助的是什么物象已是第二位的了。
抽象的笔.的审美价值是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中约定俗成的。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要求欣赏艺术要感动和入情入理”,起伏于“节奏韵律”,趣味在“理法之外”,“离真于假设之中”。
什么是“情理”,清代横山先生曾把艺术创作的特殊性归结为“理、事、情”,他说:“<易>似专言乎琴,<书>、<春秋>、<礼>似专言乎事,(诗>似专言乎情”。<易>就是讲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至理。万物既已发生就有事态之显现,此是<书>、<春秋>、<礼>所传之事。<诗>所歌咏则是情况万千,夭矫滋植的情。所以笔呈的使转变化,虽是抽象必依万物生长根本原由,也就是必依其理,既得其理,必有事态的转折,那么笔易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等就是情感的体现了。所以中国人认为伏狡八卦太极图的黑白依存、曲线运动是绘画的至理了。所谓“节奏韵律”是生命悄绪在时空展示过程中所表现的律动。这种律动是画家创造美的过程,是欣赏者被感染的心理轨迹。“理法之外”是由画家的审美趣味升华了的理法境界。“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既不是客观世界的固有表象,又不是对自然法则的违背。“离真于假设之中”,“真”是心灵的真。由于人的情感是生命最深层的律动,它具有不可违背的内在趋势。所以感情的自然流,,是心灵的真实体现。好恶感情是人们的观念和审美愉悦的统一,作为感情活动的笔里能够传达出心灵的律动,这就是绘画的真。由于笔呈所表达的情绪是借助于抽象点线所勾画的物象的大体轮廓而体现的,所以就带有很大的假设性。绘画、书法的点线程式本身就是一种“假设”,中国戏剧的一套唱念做打的程式也是一种“假设”,人们依靠这种假设将自己心灵的悄绪发挥出来,所谓“离真于假设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笔墨是抒情的,是表现的,这是受中国诗的影响,是受楚汉诗风的影响。‘情动行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孙过庭至书谱序))),风骚的核心是黔予,是大写意。情动于心灵的最深处,或发言为诗,或歌咏之,或手舞足蹈,或书或画,都是本着阴阳变幻的宇宙规律。这个写意发抒的传统在诗则骚体贯穿古今,在画则由宋元文人画运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苏轼、文同、米家父子,他们即兴的基戏之作影响了一代画风,他们追求一种超然物外自由舒展的思想境界,在绘画笔墨的抽象中挖掘了生命最深层的情绪节奏,他们不屑以形似为鸽,游行于法度之外。这种重写意,强调彭予胸中逸气的文人作风一直影响中国绘画的发展,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巨匠和革新画派,都在笔墨的抽象旋律中发抒了自己生命的情绪。因此,我们要承认这个优秀的绘画传统,研究这个优秀传统。所谓“笔墨游戏”,在墨戏中体现一代画人的思想,体砚时代的脉搏,那么,这种“基戏”倒应该是中国写意画创作的特殊规律了。对于中国绘画笔墨的抽象性,很好地进行研究,有那么一部分画家能在抽象的笔墨中体现他所生活的时代给予他的情感的内在律动,给我们民族绘画的宝库增加一颗小小的明珠,我想是不无益处的。

(文:江文湛/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内容决定形式?
  • 绘画的形式美
  • 休谈书画笔墨
  • 吴冠中:我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
  • 我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访吴冠中
  • 谈吴冠中、关山月的不同“零”说
  • 守住中国画的底线
  •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 摒弃“笔墨”,何异泯灭“中国画”!
  • 笔墨问题答客问 ——兼评“笔墨等于零”诸论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