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学术 > 水墨三十年 >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画问题讨论综述

时间:2010-06-14 15:52 来源:《美术思潮》1985年8-9期合刊 TAG标签: 点击:

中国画今天面临一个崭新的时期。人们不得不上升到全球文化的高度,将中国画与世界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思考。激动者,诅咒者,困惑者,各种设计,各种药方,各种实践,令人眼花缭乱,讨论的问题有书画是否同源、中国画的基础与素描的关系、工笔画问题、中国画的意境、文人画向题等。讨论的重点似乎集中在对现代中国画的评价,对传统的态度和对创新的思考三个方面。这些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比起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来,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下面是对近几年中国画问题讨论的三个方面的回顾,材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刊物,虽不及人们私下的谈论和各种座谈会上的争辩那么尖锐激烈,也难免挂一漏万,但从中仍可看出一个大致面目。
一、对中国画现状的批评
(一)六届美展以前
江丰认为,近年来中国画的成绩很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老画家重新焕发艺术生命,②一些西画家投入中国画实践,⑧中青年画家向成熟迈进,这支新军的特点是重视生活气息,有结实的造型能力,既懂得传统画理画法,又摆脱了士大夫趣味。解放以来,我们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潮和新技法的人物画家,这些值得中国画史上大书特书,引为光荣。他对保守派提出严厉批评,认为他们竟诬蔑中国画学习早为世界所公认的写生良法——素描为“消灭国画”“用西画代替国画 ",简直不承认学过素描的画家是中国画家。同时他对崇山水花鸟轻生活人物也提出批评。
侗瘘不同意江丰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民族风格与气派不在于使用素描的“新方法”,而在于“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的老方法。他对以素描为基础的新中国画提出批评,认为这些画把传统中国画的优点遗失了,甚至有的看不出是毛笔画的,他认为对部分中国画恢复称“彩墨画”也不无一定见解。丁立人、陈子蝉认为解放后对“洋方法”(苏联)搬的多,消化的差,对传统方法丢掉的多,总结消化的差。朱梅邨认为,目前有一种偏重于不讲究传统技法的倾向,他对一些倾倒墨水及用板刷、喷壶等工具的作品提出批评,他认为不能称之为国画。他说,照如此发展,中国画有走向岐途的危险。有趣的是,蒋铁峰从截然相反的方向表示了同样的优虑。他说,当前中国画的弊病正在于因袭文人画的形式与技法,没有自己的创造与时代的美。
白戈不同意侗瘘的看法,认为只讲“传移模写”、“骨法用笔”不够,还必须掌握素描,借鉴西画。曾景初、林凡针对侗瘘的观点反问道:周思聪、刘文西等画家都是出自美术院校的新军,其作品算不算中国画?他们认为千万不能抱残守缺。郎绍君认为现在的中国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鉴西画促进了国画的新生。水天中认为,“国画”的内涵应该远远比它被命名时的状态丰富宏大得多。对那些与自己心目中“传统”相异的创作宣布为不是国画,似乎是很方便的批评方法,但如果没有民国初年那些好事者所创造,而且被沿用至今的“国画”这一称谓,又将如何对待层出不穷的创新者?这一类判决之无聊既由于从来就不曾有过人所公认的“国画”标准,还由于它不是真正的艺术批评,并未说明作品之所以受到贬抑的理由。
(二)六届美展以来
“一些作品不象中国画”,这类看法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六届美展中国画创作座谈会上又被提了出来。这次会议是全国美协召开的,与会者对这个展览表现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态度。肯定者认为展览很成功,是一次大检阅;有人认为面貌多样化;陈白一很乐观地表示,春天来了。否定者又分为两种意见,一部分不承认有些作品是中国画,认为中国画要姓中,有些作品不讲笔墨,离“六法”很远,应属水彩水粉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形式陈旧,过于严肃,没有反映生活。
周韶华认为,这些画显示了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其特点为,①中国画的更新换代已基本实现,成了现代中国画,主力军是中青年画家;②打破了五十年代单一的模式;③审美意识体现出现代化趋势,这是中国画创新的灵魂;④有的旧艺术圈正在思变。马鸿增、张迁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郎绍君把六届美展和前几年的中国画创作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刚走出“史无前例“的那几年,中国画创作和整个文艺创作的特征一样,是激动。近来激动已平息,乍喜还优,对新形势还没有深刻领悟,赞颂的琴弦弹得不够自然,对现实有点寡淡其情而倾心于技巧的探索,某些画家为了获展得奖而去画自己不适合画的题材,另一部分青年画家则落笔大胆,透露出蓬勃朝气。整个展览缺乏激动人心的作品,未能充分反映出中国画发展的水平。他在另一篇文章里还谈到了现在的国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鉴西画促进了国画的新生。刘曦林认为这些画形式新变的趋势令人高兴,但他同时指出,某些新花招的运用是支离破碎的、讨巧的、浅薄的,工笔画中的日本风也是柔弱的。李世南对目前中国画坛老中青三代进行了评价,老一代中有的衰年变法,有的徘徊倒退,艺术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中年画家多处于稳健状态,小改小革,青年画家朝气蓬勃,是思考的一代,中青年画家众多的探索性作品,预示着出现一个划时代的新浪潮。彭德将中西绘画渗透的趋势,概括为三个方面:中体西用,中西合璧,西体中用。他说现代中国画应保持最大的宽容度,尤其是在艺术世界走向多元化的今天。
展览会后,李小山发表了一篇轰动性的文章,对一批老画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在当代中国画坛众多的名家中,无法发现艺术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认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丁涛、董欣宾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丁涛以六届美展为例,说明国画正面临着光明的前程,董欣宾则从艺术史的角度,认为虽有没落的艺术,但绝对没有艺术的没落。
叶钱予认为李小山的文章应该肯定,尽管有些片面性,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提出问题,这种胆识是可嘉的。他基本上同意李小山的观点,他认为文章中对当代画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有些是击中了要害的,但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
围绕什么样的画算是中国画,展开了对传统中国画的讨论。有人侧重从形式角度发表看法。侗瘘认为,最好的传统就是以变化无穷而又简单的线条来创造不同的形象。顾冲鹤认为,传统表现为: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②线描为主,讲笔法,③色彩上墨为主,④构图上讲究气势,⑥诗书画印有机结合。谢稚柳说,传统名作的地位正是从笔精墨妙处获致的,古代艺术品的真伪之辩,其主要之点也在于此。陈忠志认为,中国画的传统在于它自身的基本特征,一是寄情写意,一是书法笔墨。郎绍君认为,中国画是程式化的艺术,它靠一套程式化的构成方法和技巧才得以出现,它的程式表现乃至创造了一代代传统观众的审美感觉。陈青野认为,书画同源是千百年的宝贵经验,要珍惜它,而苏东天认为,书画两者既不同源也不同法。朱振庚认为,用笔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之法。冯祖延认为笔墨问题是世界的共同语言,传统的实质不是“笔墨”而是中国人气质和美学观念。 (文:李江陵/摄影:/责任编辑:baishitou)

  • 共3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关于 相关的文章
  • 中国现代主义的出现 时代普遍意识的体现
  • 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背景之展开
  • 中国画座谈会发言摘要
  • 中国画的现状及我思
  • 艺术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
  • 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
  • 现代意识与’85美术运动
  • 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现代艺术
  • 面对新潮的终结
  • 谷文达的《联合国》
  •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网友评论已有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友情提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 点击我更换图片匿名?

    (保密)

    • 可爱
    • 我有点晕哦
    • 非常的囧
    • 我好难过哦
    • 哈哈,我非常的开心
    • 呃,这是什么啊
    • 雷人,把我雷坏了
    • 评价:

    Ctrl+Enter 快捷回复